【乡村振兴】把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好路径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8日 09:23:37 浏览量:1367

一、路径决定乡村振兴成败

乡村振兴路径对乡村振兴成败的决定作用,是由发展路径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依据发展条件及面临的突出矛盾而制定的具体方案与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地区选择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式。一个好的发展路径,既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是立足本地发展条件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实践创新过程。所以,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是发展目标、发展问题与具体措施的最集中反映。选择发展路径的正确与否,决定乡村振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通常,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十分清楚乡村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何展开,缺乏新思路与新举措。在工作方法上,采取“老酒装新瓶”传统的工作套路。表面上在搞“乡村振兴”,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是选择几个“农家乐”,修几条乡间小路,搞几间民宅整修戴帽,样子好看,至于乡村振兴究竟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这叫形式上的“乡村振兴”,内容上的“自欺欺人”。二是重视“乡村画画”,不进行乡村振兴具体的“战略规划”。由于上面对工作进度要求紧,层层要规划,到处做设计。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只能千篇一律。规划之前没有策划,具体发展条件不研究,从国外经验开始,至列举其他地方案例止,有大棚,有采摘,有体验,徽派民宿等等,图片一大堆,所有设计都大同小异。乡村振兴规划成了乡村振兴“画画”。这样的乡村规划,既指导不了具体的乡村振兴,也会造成乡村发展的严重后果。三是乐于参观考察,善于模仿振兴。这是各地都非常乐意办的事。现在,只要某个地方的村、镇有点名气,全国各地干部就会蜂拥而至去考察,各地的考察团倒反过来又推动了某个地方的旅游发展。参观考察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不是心领神会。其结果是,看别人的很好,做自己的很难。有的地方看别人搞一个“水镇”,回去也搞一个古城,看见风景如画,在北方也造风景,所以,全国“古城”、“古镇”,“古村”复兴,已经成为“烂尾楼“工程的潜在风险。四是围绕乡村振兴,引项目,搞流转,创产业,促招商,真是热火朝天。项目,产业与乡村振兴是什么关系,市场在哪里,是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过的。五是有些地区,各种资源条件很好,在新形势下有做好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抓手在哪里,很难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如何通过具体的项目实施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从局部振兴如何带动区域性的全面振兴,没有实实在在的办法。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难以选择好的发展路径,或者在路径选择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能立足本地区发展的实际,去发现问题,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切科学有效的路径来源于对实际发展状态的分析,来源于乡村振兴的实践。所以,要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在于面向未来新乡村的发展需要,立足本地发展现状,分析阶段性矛盾,寻找解决办法,制定具体的实现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路径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二、好路径的基本要求

从路径发展的内容来看,乡村振兴好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提出与制定发展目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体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次,要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第三,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彼此衔接,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发展路径,都必须明确阶段性目标,实现阶段目标的有机衔接,通过阶段目标的实践,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目标内容具体指标要依据“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结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来制定。

其二,把握发展矛盾及其表现。把握一个地区发展的矛盾,要从三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其他层面矛盾的发展与表现。二是从农村的发展来看,不平衡性矛盾又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不同人群发展不平衡。三是了解一个地区乡村振兴阶段性的主要矛盾,需要围绕“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发展转型”这条主线来展开。结合每个地区乡村振兴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与把握这个矛盾在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分析具体内容,把握表现形式,提出对策方案,为制定具体的路径提供依据。

其三,明确发展任务与制定实施方案。乡村振兴发展的任务是基于对区域性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任务是解决矛盾的需要,措施从实践中来,同时,为具体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内容。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是在提出具体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目标与保障措施,制定的行动计划。所以,分析是前提,任务是核心,方案是保障。这是我们创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

其四,体现“一条主线,三个方面”。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把握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必须明确,乡村振兴是推动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发展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三个方面”,就是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贯彻三大要求:一要体现改革创新。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重点,推进综合性改革;二要体现推进乡村全面建设。从发展的短板入手,加快推进新乡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及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的全面振兴;三要体现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需要,从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发展各项事业,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判断一个路径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其标准是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一切好的正确的路径选择只能来源于乡村振兴的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这就是唯物论与辩证法。

三、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的价值与地位

(一)准确理解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创建“田园综合体”。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由此,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正式确定。

“田园综合体”是在我国“三农”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综合性整体性解决“三农”问题提出来的试验性的解决方案。总体来看,我国“三农”发展始终长期存在一些矛盾有待加快解决。从需求看,随着人民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智能化生活方式影响,社会总体需求方式与需求结构加快变化,有机生态产品及生态文体体验需求高速增长,迫切需要传统农村提供新供给。从供给侧看,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村功能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生态产品、文化休闲、养生养老服务严重短缺。从农村的发展来看,单项推进式的改革难以推动传统农村向未来乡村的整体转型。农村产业单一化难以为乡村创造新增长点,农村产业发展、社会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农村社会发展滞缓,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村发展呈现加快萎缩态势。这些状况的存在,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亟需推进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另外,工商资本需要寻找的新的投资领域与方向也加速传统农村整体转型发展新的趋势形成。

为执行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家财政部于2017年5月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建设内容,试点立项条件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省根据财政部文件,就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安排。由此,标志着“田园综合体”试点在全国正式启动。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确田园综合体创建的目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创新,创新与发展乡村产业,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

田园综合体具有鲜明的发展特征。从总体来看,田园综合体是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既是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未来新乡村发展的表现与实现形式。以新型产业农民为主体,面向市场需求,实现市场机制与区域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实现特色产业、特色村庄的创新支撑。

田园综合体的内容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 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创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属性是,立足传统“三农”基础,来自传统“三农”的发展,是传统“三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飞跃;是面向未来乡村发展的时代化的创新。按市场化发展要求,通过多产业融合创新,实现传统农村由自我服务向社会综合服务的整体转型;通过重塑现代农民、创新现代农业、重建现代乡村来推动传统“三农”向现代“新三农”发展转型,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

(二)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振兴路径中具有首要地位

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由形态层、方向层、操作层三个层面的路径来构成。形态层路径,引领方向层与操作层路径的发展。方向层与操作层路径支撑形态层路径,构成形成层路径发展的内容。

形态层:是路径发展的顶层形式,也就是乡村振兴由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转型发展的形式,是乡村振兴目标的集中表现与呈现,也是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形式。形态层路径是乡村振兴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通过方向层、操作层路径来实现与支撑。

方向层:方向层的路径选择,是在形态层确定后,进行的路径选择与创新。方向层路径是阶段性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方向层路径是以解决阶段的主要矛盾为重点,随着阶段性矛盾的转化,也随之变化。比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每个地区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其发展的阶段性主要矛盾不同,其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以改革为重点,有时以发展、建设为重点,面临的阶段性的问题不同,路径的选择也不一样。形态层路径引领方向性的路径发展,操作层路径实现方向层路径的各项具体内容。

操作层:操作层的是一个地区、某个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具体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乡村振兴具体的方案实施。乡村振兴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具体的问题,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操作层路径的具体表现。比如,目前,我们采取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等等,都是为解决当前乡村振兴面临具体问题而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解决方案。具有阶段性个性化特征。操作层路径的实施决定方向层路径实现,从而决定形态层路径的实现。

(三)田园综合体的路径地位与价值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形态层的路径,是由它的价值功能与所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田园综合体的形态型的路径功能,是传统农村向未来乡村转型这个主要矛盾最集中的反映来实现的,通过实现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整体转型来实现。从路径发展的三个层面来看,田园综合体发展目标,往往通过其他路径具体实践来实现,同时,田园综合体的形成型的功能,通过多种形式对其他路径的发展起具体引领作用,共同实现农村的转型发展。

田园综合体的路径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具体方面:

一是路径创新与实现的有效载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发挥引领作用。牢牢抓住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发展转型这条主线,依据具体的阶段性矛盾特点,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路径,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其二,呈现发展成效,发挥目标实现功能。其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路径功能,具体的推进措施,实施方案,最终的目标效果以田园综合体阶段性的目标实现来呈现。其三,田园综合体作为形态层的路径将不断呈现未来新乡村发展的特征,展现阶段性乡村振兴的成果。

二是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发展转型的具体路径。这个路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主体转型,新乡村多元主体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生力量;二是服务转型,面向市场创新新产业、新业态,为社会提供服务供给;三是发展方式转型,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遵循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循环发展,区域特色化发展;四是发展道路转型,是组织乡村劳动者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

三是乡村振兴最终目标的集中呈现。田园综合体将通过推动“五大支撑”建设,构建区域、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特色产业、新型产业农民、新型机制体制综合发展的新乡村。

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抓手。从工作的角度来看,田园综合体有三个特点:容易被大众接受;与未来乡村发展的需要相吻合;容易对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田园综合体是各级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好抓手。

五是发展道路的具体承载。乡村振兴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田园综合体将交通过具体的路径创新,来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来承载具体的发展道路与目标:通过乡村产业创新承载新集体经济主导的乡村混合经济;通过构建集体集体经济组织与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关系,推动集体经济与各类经济成份的融合创新,推动集体经济成份不断增值,承载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通过创新多元的乡村产业,以新产业创新为载体培育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构建小农户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 承载乡村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

四、创新推动田园综合体创建

(一)在构建四大关系中做好战略定位

创建田园综合体,首先要做好准确的战略定位。构建协调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关系又是准确把握田园综合体战略定位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

首先,确立田园综合体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两者的关系,需要三个维度:一是田园综合体所呈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的新服务,丰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同时,推动区域发展的产业升级,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二是区域社会经济的战略发展需要新产业功能创新与布局,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向田园综合体提出新产业与新功能发展的要求,通过新产业与新功能的配套,实现区域发展不断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三是独特的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及超越本土区域发展的影响力,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引领区域社会经济的超常发展。

其次,把握田园综合体与传统“三农”发展的关系。总体来说,传统“三农”是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的基础,田园综合体是传统“三农”转型与升级的方向。传统“三农”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资源。田园综合体新型产业创新,需要新型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多功能性资源的支撑,而这些新型资源只能通过传统“三农”元素的资源转换与配置来实现。二是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农民利益增长与自身发展的需求,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转换的需求,以及田园综合体总体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所形成的对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的需要。传统“三农”向田园综合体的转型与升级,主要通过三条路径来实现:一是塑造新农民。推动传统社会性农民向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转型。二是创新新农业。推动传统农业转升级,创建高质量生态绿色发展的新农业,以传统“三农”元素作为资源基础,通过资源创新与配置,创建面向市场需要的新产业。三是重建新乡村,通过传统农村的转型发展,建立起生态友好、和谐幸福、文化传承、产业兴旺的新乡村。

第三,构建田园综合体与未来乡村发展的关系。未来乡村是一个由特色小镇为龙头,发挥小镇中心功能,村镇一体的,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与未来乡村的关系基础是田园综合体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而这种支撑作用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动力支撑。在田园综合创建中,通过“业主型产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动力;二是产业支撑。通过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未来乡村提供新型多元产业集群支撑;三是功能支撑。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将推动传统农村服务对象由单一的传统农民向多元主体转型,服务内容由为传统农民的生存服务向新型农民提供生产与人文生活,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相结合转型,由此,来实现对乡村发展的新型多元功能支撑。第四,一体化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发展的新形态,综合性的引领作用,将成为推动一个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村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村镇、村村相互融合一体化新乡村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四,构建田园综合体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总的要求是一体化与相互融合。这一目标实现,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创造共同市场。也就是说,通过相互合作,为田园综合体新型产业市场启动与拓展,提供有效的市场服务。二是供应链一体化。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建立利益相关者产业联盟,促进田园综合体有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实施有效服务。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要通过产业间的合作,以达到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目的。田园综合体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关系,主要采取三种主要措施来实现:一是功能相互配套。将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纳入相关产业体系,建立供应链关系;二是孵化合作主体,培育价值链延伸;三是构建利益连接机制,创建产业合作利益共同体。以此来实现田园综合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与关联性发展。

(二)打造有力支撑

1.构筑优质的资源基础

优质的资源,是形成田园综合体公共产品及特色产业的基础,也是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打造优质的资源基础?

首先,全面认识与把握田园综合体的资源范围。认识资源的视角应基于田园综合体产业创新的功能需要。与传统农业相比,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形态呈现以下特征: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是多产融合的产业创新;是综合性产业集群,满足社会对优质农产品、精神文化及休闲养生等多元需求。要实现这样的产业创新,必须以多元资源系为基础,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通常,传统乡村的资源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乡村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积淀,形成的农业产业与农村文化体系构成的农村文化资源;二是自然风貌与独有的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乡村生态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三是农业生产长期形成的农业优势产业;四是乡村风貌及文化的呈现所表现的资源。

其次,创新资源。原始状态的资源只有通过创新资源形态,才能有效成为新型产业创新的基础。如何创新田园综合体的产业资源?一是多功能化创新。主要是指,在保持原有产业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传统产业的多功能性,培育新型功能,推动传统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性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多功能性向产业资源性转化,为新型产业创造资源基础。比如,农业在发挥产品功能外,还能满足人们体验养生、观光休闲等多样化的需求,由此,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多功能性的资源转化,为亲子、中老年养生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转型。主要是通过改变原有资源的部分性质来创新新型资源形态,通过相关手段,推动不同资源在公共资源、产业资源及产品资源之间相互转化,从而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三是融合。田园综合体的资源融合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从宏观上看,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的融合共同支撑田园综合体新型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从微观上看,充分发挥不同产业的功能元素,围绕新型产业创新,推动元素融合,共同形成新的资源形态,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资源条件。

第三,配置资源。田园综合体资源配置有三个主要的方向:一是立足某个主导性的产业资源,通过配置新型的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支撑;二是在田园综合体里面,为了丰富与拓展新型产业功能,需要重新植入新的产业资源,从而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三是为提高产业经营效率与产品市场收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公共资源的高端配置,形成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产业集群创新

推动田园综合体产业集群创新需要把握三个环节,首先,做好战略定位,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创新机制。战略定位就是要确定好田园综合体为谁服务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服务。面向市场需求,关键是区分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的人群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以市场的需求确定产品的供给进而实现产业创新。其次,以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就是要不断的寻找与确定新的产业服务对象;升级,是指在确定服务对象的基础上,不断的分析与把握对象发展与变化的新需求,通过创建需求决定供给的产业发展机制,创建起产业创新始终紧跟服务对象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密切联系服务对象,紧跟对象需求,不断满足对象需求始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田园综合体发展过程中,推动转型升级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主要抓手。产业转型升级往往表现为由单一农产品供给向农产品、文化体验休闲、自然生态养生等多元服务转型,由初级产品的供给向高端有机生态农产品供给方向发展,由各自独立向集群化转化的发展态势。第三,构建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结构。通过产业创制,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还要以特色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

3.综合服务与治理能力

田园综合体的服务能力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决定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经营主体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综合成本不断降低。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占有能力、资源的争夺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能力上。主要通过有效的服务及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来实现。

服务是主体与对象的价值关系。提升服务能力要把握以下方面:首先,确定服务对象,实现精准服务。精准服务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田园综合体内部的生活与经营主体;二是市场的需求主体也是田园综合体产业服务对象。精准服务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田园综合体内部主体在经营与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具体而有效的帮助。二是为产业服务对象提供多样化的市场服务,也就是对市场需求提供的有效供给。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的本质是帮助解决困难。所以,要服务好,就必须“找问题,想办法”。第三,以“节省”实现服务优化。一切服务的优化行为,从本质上说,在于帮助服务对象“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就是创建对资源持续的“节省”能力。第四,创建服务平台,引导自我服务。通过构建产品服务平台,建立对象自我服务新模式。通常,区域服务能力支撑通过区域政府服务、市场机制、产业集群能力、社会公共服务等综合性服务体系的构建来实现。

治理是主体超载自我公共需要的实现方式,也是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治理的本质是社会经济主体及其组织公共权利的表达与决策机制。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经营主体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治理方式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社会发展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是区域发展最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田园综合体治理方式的创建,关键是要明确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的问题。首先,明确治理主体。治理主体就是田园综合体的经营与生活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各类经济组织、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其次,把握公共产品的范围。通常,公共产品的需求有三个层面:一是农户及生产经营者日常生活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二是产业发展对资源的公共性服务需求;三是经营者的精神文化与政治生活需求。第三,构建实现路径。一要组织。依据不同公共产品需求的性质,创建代表路径。立足行业,或者区域,建立长久的,或者临时的组织来实现公共意愿的表达。二要表达。通过创建表达平台,组织起公共产品的需求,做到合理、全面、准确、及时。三要建立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通过广泛表达与集中决策,将零散的需求,转变成公共产品性质的需求。第四,政府主导。政府部门要参与路径组织,参与并主导公共产品的确定,建立沟通机制。其目的是变民间分散的需求行为为政府与社会共同的治理行为,以此实现公共产品的建设,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第五,评价与纠偏。建立对公共产品的公示及效果评价机制,形成公共产品的表达与协商,决策与评价,发展与调整机制,以此推动公共产品的创建。

4.夯实“三农”支撑

在创建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如何提高“三农”作为田园综合体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是能否创建可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重大的原则问题。

传统的“三农”是田园综合体发展重要的资源基础。农村文化及相关产业元素的功能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为创新新产业创造条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创建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与新服务,来实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提供农村文化体验与乡村自然生态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供给。

传统“三农”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强劲动力。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以重塑新农民,创建新农业,发展新乡村的方式来表现,正是“新三农”发展的内存动力推动着田园综合体发展。

新“三农”所承载的现代农民,现代农业产业及现代乡村,是田园综合体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产品的载体,实现着田园综合体为社会提供的综合服务。

如何才能夯实“三农”对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首先,要转型。总体来说,就是要推动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为田园综合体的创建构筑发展基础。具体来说,就是推动传统“三农”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化,由功能相互独立向彼此融合,由自我服务向创新新产业、新业态对新资源的需求方向转型。

其次,要升级。以重塑新农民、新农业、发展新乡村为抓手,全面推动传统“三农”升级发展。重点是做精做强现有农业,推动农业向生态化、景观化、精品生态有机方向发展,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传统农民向“业主型产业农民”方向发展。创建新乡村,就是要推进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的创建相互融合,着力创建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新乡村,为构建起高端的公共资源创造条件。

第三,要创新。创新的目标,就是要结合传统“三农”的转型升级,推动创建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坚持市场化。面向服务对象,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由市场决定产业创新的发展机制。二是创意引领。发挥主观创造能力,发挥思维创造在产品创新中的作用,依据人们的好奇心,对真、善、美渴求的本原需求,采取多样化元素融合方法,以赋予创意灵感的产品,引导创意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融合创新。一方面,按照市场的需求,以功能化产品创新,引导多元素融合,以元素的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体验、产品的融合,提升产品的文化精神体验价值,促进传统产业环节特别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促进生产者与经营者一体化,从而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乡村、农业、农户生活方式的融合。

5.构筑发展的灵魂

灵魂就是特色。田园综合体的灵魂就是田园综合体的特色,是田园综合体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的外在展现。如何才能构筑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灵魂?

首先,注重“精品”打造,按照“自然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要求推进精品建设,与此同时,力求在产业、公共资源的配置、建筑、产品及服务方面展现与植入精品要素。

其次,培育与塑造民众精神家园,使田园综合体的创建成为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载体与传播中心。一个村庄特有的乡情、乡愁、乡景是人们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思念的寄托,同时,也是心灵回归,寻找真我的独有精神家园。乡村所塑造的精神家园是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力量。

第三,创建品牌体系支撑。品牌体系对田园综合体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牌支撑品质服务。区域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内涵及其人们的认知指向,它是标识系统与品牌内涵的有机统一。一个品牌是良好服务的体现与载体,也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引领性的文化价值符号。二是品牌支撑市场拓展。良好的品牌是是一个产业或者集群为社会提供服务内容与方式的集中体现,所以,不同人群将依据品牌的指向了解服务,体验消费,这是品牌市场价值的充分体现。三是品牌支撑可持续发展。一个区域品牌是由不同的产业品牌、产品品牌构成的相互支撑的品牌集群。不同产业的不断创新,推动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才能做好品牌对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支撑?首先,做好品牌定位。也就是一个品牌的市场服务及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其次,要做好品牌体系的建设。注重公共品牌塑造,产业品牌培育,产品品牌的创新。通过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作用,服务与推进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市场的形成。第三,创新品牌传播。建立公共品牌与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体系。提升用户传播价值,通过现代移动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与传播一体化。第四,做好品牌的管理与运营。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监管,使品牌成为产业开发,市场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创新推动田园综合体创建

树立发展的新观念,是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三农”是未来乡村发展的资源宝库的新发展观。

首先,三个跳出。跳出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在全新的路径上开辟发展的新领域,实现发展的新愿景。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新型产业。重点是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化创新,实现多元素融合,创新产业。比如,在洪河流域,以田园综合体为主线,面向周边城市居民的新需求,运用创意与融合创新手法,以打造“巴蜀渔村、迷你生态温泉村、稻花村”为平台,发展稻米文化体验与休闲产业,实现由传统的立足自给自足性的水稻及小规模的蔬菜生产向区域养生养老产业的营养性功能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发达多样化的水文景观资源,发展水生植物的种植,实现多产业融合,创新观光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重建未来乡村。通过创建特色小镇,创新新型产业,构建起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重塑产业农民。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产业创新,使“新农民”成为新产业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成为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的动力。通过产业载体,股权参与,资产融合等多种方式,发展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大军。

其次,四个回归。我们强调的“回归”不是复古,是面向未来的“新三农”的发展,是创建面向未来的新乡村。一是生存条件由农业主体性的生产环境,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环境回归,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景观化,构建宜居、宜业、适宜养生的生态环境;二是由单一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向原生态循环式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形成多元产业集群式发展,使未来乡村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三是由农户生存性的居住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性开放式村落回归。四是村庄风貌向文化村庄特色回归。通过四个回归,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周边居民,本土农民生活休闲养生养老的福地。

第三、创意与融合引领产业集群创新。田园综合体产业集群创新,是创意性的产业创新,也是融合型的产业集群创新。如何实现创意与融合引领发展? 首先,确立“需求-产品创意-融合创新-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其次,做好市场定位。细分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的人群市场,以市场的需求确定产品的供给进而实现产业创新。第三,把握元素功能,推动元素融合。也就是在确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产品功能,通过元素融合来实现功能化产品制造。第四,构建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创制,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还要以特色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

第四、存量资产利用创新。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加快变化,原有的各种优质资源正在加快向周边城市转移,这一过程还在加速。目前,在全国农村,部分资产加快废弃,原有千年集镇由于功能萎缩,转型相对迟缓,古镇正现衰落之势。这些资产主要是原有的中小学,农民民宅院落与自留地,沟岗、池塘、河湖,现有林木。有国家的,集体的,也有农民和集镇居民的。如何发挥这些资产的作用,盘活并升值这些资产,是田园综合体创建过程中面向的新课题。如何才能实现好这一历史性的创新工程?一是创新集镇功能。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突破口,确定集镇发展的新方向,以此为基础,配置新资源,创新新产业,以新产业的创新促进现有资产的增值。二是利用现有学校及其现存资产,配置新资源,创建社会公益事业如创建老年照料中心,乡村社区文化产业。三是对现有沟岗、池塘、河湖进行清淤,恢复生态调节功能,进行景观化改造,使其成为田园综合体的精品化高端公共产品或者新产业的资源。四是通过创建特色村庄,发展休闲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产业,对现有民宿进行功能转型,盘活现有资产。田园综合体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伙、整体购买、短期租赁及入股合营等形式来推进不同资产资本化重组,以恢复新生机。能否有效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关键在于功能定位、可持续的产业创新支持及合理的合作机制。

在推进田园综合体创建中,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的创新推进,农村发展与传统土地规划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规划衔接不足,一些新产业建设项目难以落地。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新建设施用地需求亟待破解土地规划与利用难题。二是用地政策系统性不够。田园综合体是综合性产业集群,涉及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复杂多样。现有政策可能成为推进田园综合体创建的制约。三是田园综合体新业态用地政策亟需明确。针对这些新情况,在土地规划实施方面,拟采取多种路径:一是要素化。通过租赁、入股、流转等方式,使传统农民成为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二是功能化。发挥土地区域功能,使之成为推动新型产业发展的助推力量。三是资源化。与盘活农村现有集体经济组织、外出农户现存僵化资产、创新新产业有机结合,做好功能布局,搞活农村存量资产,提高土地的整体效率。四是资本化。与新型产业为载体,通过土地、劳动力及不同资产的有机结合,组成相应实体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户可持续的收益增长。五是通过土地与其他资产的有机结合,以壮大新型农民产业大军为引领,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新型产业,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相结合,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相关产业与服务。

第五、投资创新。从总体来看,田园综合体的投资需求体量相对较大,存在投资供给能力的相对短缺与不足;与此同时,由于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创新集群,资源权属与利益主体多元化并存,需要构建起合理的多元利益协调机制,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另外,田园综合体的资源属性也表现为公共产品性、产业创新性及产品性多性资源的并存,不同性质的资源直接影响投资的效率。投资创新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机制”的总原则。依据不同产品与产业性质,采取不同投资组合,实现投资差异化。公共性质资源的配置具有公共性质与长期性,不能直接转变成产业收益,如基础性的交通设施、具有艺术美感的生态系统、多元化的民风民俗及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采取政府立项,企业运营,政府购买及政策支持,在具体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还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长远性的公共产品的投资。依据不同市场,不同产业性质,采取补助、购买、租赁、投资分期返还等多种方式。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法人化。以产业为载体,以供应链为纽带,通过共同合资,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合作伙伴,产供销合理分工协作,构建利益连接,组建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投资创新。将农民及集体组织的生产资料、土地、房屋、劳动能力进行资源化的创新,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体,以推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依据投资回报与收益方式的不同,引进PPP战略投资,探索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BTO:建设-转让-运营、BOO:建设-拥有-经营、TOT:转让-经营-转让 、TBT:转让-建设-转让、LBO:租赁-建设-经营等多种运营方式。这些措施都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

第六、运营创新。运营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决定田园综合体的成败。首先,配置“精品化”高端公共资源。精品的内涵体现在“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方面。重点是推进沟、岗、河、湖、田、村整体建设,体现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乡愁特色,实现生态化景观化。强化公共服务产品建设,使其成为人们品味文化,体验农耕文明的好去处。其次,做好品牌诠释与传播推广创新。实施品牌推广与传播行动。注重公共品牌塑造,产业品牌培育,产品品牌的创新。通过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作用,服务与推进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市场的形成。第三,做势创造市场。做好市场的造势,以“赶集节庆会”为主体,开发节庆活动,与二十四节庆活动的组织与开发有机结合,可与区域性旅游市场连接,与全国艺术创造、会议、研究基地对接,创建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发展态势。

(四)构建五大支撑

首先,打造小镇支撑。特色小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一是依托产业特征,搞好小镇功能分区。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二是配置新资源,布局新产业。以特色小镇的转型升级为抓手,以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小镇新型产业。三是发挥小镇服务功能。强化集镇在信息传播、区域治理、新经营主体孵化、市场引领、产业元素聚集引导等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集镇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形成,将极大促进消费者的组织与产品推广传播。

其次,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一是集群化发展。产业的集群化是由市场的多元集群所决定的。有精品农业、科技型农业,还有文化体验与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二是市场化。面向周边市场,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需求特点创新服务产品,实现区域性产业服务。三是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地自然风貌与农业产业特色来创新现代农业新产业,以农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推动地方特色的形成。四是通过创意与融合创新新产业来实现为周边市场的服务。在未来乡村发展过程中,特色产业创新还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创意性,以创意的产品引领与满足市场。二是融合性,通过跨界、跨业、跨区,各类元素融合创新、多元素的资源化配置,来实现产业创新与业态创新。三是功能性,未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要融入文化元素,实现体验参与,体现人性本真自我回归的渴求等方面。四是综合集群,通过改变单一产业发展模式,按区域市场、人群市场、时间市场的不同,形成多元的综合性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以实现产业与产品综合性的集群式的供给。五是个性化,立足乡村特有的资源特性及围绕人的各类需求进行的服务产业的个性化创新,形成个性化乡村新产业。

第三,创建特色村庄。特色村庄要体现五大特点:一是特色风貌。在村庄布局,建筑元素,村庄风格,服务功能,体现乡村特色。二是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农耕、地方民俗文化特点。在民风、民众、民俗及生活方面展现地域乡村风采。三是特色产业。利用现有村庄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生态融合发展,形成特有资源,创建以文化体验为主体的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产业。四是特色服务。服务对象面向区域市场,服务内容以体验为主体,服务方式是自我服务与村民服务的有机结合。五特色自然生态景观。充分呈现乡村元素,将村庄、农田、池塘、水面、荷花、林木、花草、水牛、小桥、流水等元素,有机构成美丽的乡村画卷。

第四,发展新型产业农民。未来乡村发展靠新型产业农民大军来支撑。新型产业农民有四种主要的形态:一是组织性农民。主要有三种主要的方式:自组织,也就是农民相互间,依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组成合作社或者是合作联合社,创建家庭农场。传统农民实现传统的劳动向新产业转移,成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劳动力,在产业经营中得到合理组织,与企业、合作社合伙,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业主性农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将新型产业创新作为抓手,通过推进农民资产化的配置创新,依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将现有资源性资产,主要包括田地、民宅等以不同的形式入股,通过功能转型,为新型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传统农民由原来劳动性农民转变成为业主型农民。三是合伙性农民。有些农户有资源,有经营能力,能够担负一定的服务项目,采取合伙办法,推进发展。今后,传统农民依据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新型产业运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四是产业性农民。随着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新型经营实体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通过培训进入新型产业,传统的农民变成新型产业农民。随着乡村的大发展,新型产业、新型企业、新型职业、新型人员将依据新型产业的创新,比如旅游观光产业、文化体验产业、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以产业链为载体,形成产业大军,由此形成宏大的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

第五,创新运行机制。未来乡村运行机制创新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产业门类的多样性,有现代农业产业、养生养老产业、文化体验与休闲观光;二是经营主体千差万别。有小农户、有多种合作社、有企业、有投资商,还有政府部门。运行机制的创新要体现以下要求:一是市场化。产业创新应是市场导向性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一切产业创新与元素流动,都必须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实现全要素生产能力的配置。资源配置与新产业创新以优质的产品,服务现代市场。二是共享与分享。坚持开放原则,实施资源精品化发展战略,推进公共资源及其产品成为产业的共享资源。尊重各经营主体“责、权、利”的平等权利,通过建立分享机制,使各利益主体合理组建,共同发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础。三是包容性增长。通过创建主导产业带动周延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产业生态,推动集群化发展。以品牌集群、产业集群、产品集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四是一体化。实现产业多功能融合,多界融合,多元素融合创新,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产品生态促进乡村发展。五节省服务。强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智能社区,实现服务平台化,构建在平台化基础上的自我服务体系。通过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化与个性需求的有机结合,来实现节省服务。六是群体治理。一方面,明确主体类别。既要服务经营主体,也要尊重用户主体需求;另一方面,强化公共产品的服务功能。分清公共产品的需求内容与方式,通过分析人的共性需求的公共性质来界定公共产品内容;通过构建高效的群体表达方式来实现个性分散的公共需求向公共的公共需求转变;创新对公共产品创新的决策机制。七是可持续。始终坚持并正确处理四大利益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政府、经营主体、用户、农民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二是科学构建与正确处理资源、生态、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构建循环发展方式与生态集群发展方式来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科学处理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使乡村发展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注重两个层面路径探索

围绕传统“三农”向“新三农”转型的路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新农民化。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型新型农民。围绕传统的社会农民向产业农民转型来进行。通过推进多样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传统农民向股权、租赁、转让等“业主农民”转型。吸引与组织非农业人员参与乡村产业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乡村产业为纽带的新型乡村产业工人群体。使新型农民成为新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

其次,新农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发展向创建乡村新型产业转型,产业经营主体法人化。农业资源园区化与基地化。推动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原产地化创新。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新变化,创建生态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创意型农业、休闲养生型农业等新型乡村产业。

第三,新农村化。以建设未来新乡村为总体目标,发展特色村庄,促进农村区域多样化中心形成。发挥特色小镇带动村庄发展,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创建乡村功能,推动由单一的农民自组织,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向满足自身需要与对外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转型。构建乡村社区现代治理新方式。大力创新与发展乡村新型产业。

围绕道路、改革、发展、建设四大主题,推进路径创新:

1.做好“道路”性质路径创新。明确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这了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体现以下要求: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第二,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成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经济基础。第三,推进“五位一体”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发展中的实践创新。

2.做好“改革”性质路径创新。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面向三大领域,推进综合改革。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于创新新型乡村产业,构建市场导向的产业关系,以新供给满足社会对乡村服务功能的新需求。二是围绕促进乡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经济、文化、民生及农民发展的综合性改革。三是加快打破原有不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重构建治理方式与管理体制机制。

3.做好“发展”性质路径创新。首先,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创新。坚持绿色与生态循环式发展。构建融合关联性共同发展机制,培育新型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其次,推进转型式发展创新。以农业单一生产的农民主体向新型产业主导的多元化乡村主体转型;以为农民生产性居住服务的自然村庄向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农民美好生活发展目标转型;以单一农业资源性产业发展,向多元化新型产业创新转型。第三,实现融合发展。推进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科技与服务支撑融合。第四,实现乡村全面整体发展。形成以区域带动,核心扩散,以点带面的乡村全面振兴机制。

4.做好“建设”性质路径创新。田园综合体要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向乡村发展需要,提供资源与发展条件。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战略需要出发,配置相关资源,创新制度供给。面向乡村未来发展,紧跟乡村区域整体变化,配置社会资源。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调整传统农村产业结构与生产结构,发展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市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通过融合创新,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式发展。与此同时,从全面实现小康发展目标,乡村民众幸福美满的生活与创新创业的要求出发,去把握与加快补齐乡村社会建设的短板。

作者:刘年艳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