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4日 09:02:08 浏览量:1430

一、应该高度重视发展路径的探索

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依据发展条件及面临的突出矛盾而制定的具体方案与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地区选择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式。一个好的发展路径,既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是立足本地发展条件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实践创新过程。选择发展路径的正确与否,决定乡村振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不仅是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理论创新及乡村振兴政策支撑体系创新的需要。

当前,全国各地围绕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正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在各地的落实。据了解,各地党政干部对乡村振兴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及要求是清楚而明确的。然而,一个地方究竟如何依据本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结合各自发展条件及其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有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并予以关注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还不十分清楚乡村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何展开,缺乏新思路与新举措。在工作方法上,还是采取“老酒装新瓶”传统的工作套路。表面上在搞“乡村振兴”,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是选择几个“农家乐”,修几条乡间小路,搞几间民宅整修戴帽,样子好看,至于乡村振兴究竟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这叫形式上的“乡村振兴”,内容上的“自欺欺人”。二是重视“乡村画画”,不进行乡村振兴具体的“战略规划”。有些地方,由于上面对工作进度要求紧,层层要规划,到处做设计。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只能千篇一律。规划之前没有策划,具体发展条件不研究,从国外经验开始,至列举其他地方案例止,有大棚,有采摘,有体验,徽派民宿等等,图片一大堆,所有设计都大同小异。乡村振兴规划成了乡村振兴“画画”。这样的乡村规划,既指导不了具体的乡村振兴,也会造成乡村发展的严重后果。三是乐于参观考察,善于模仿振兴。这是各地都非常乐意办的事。现在,只要某个地方的村、镇有点名气,全国各地干部就会蜂拥而至去考察,各地的考察团倒反过来又推动了某个地方的旅游发展。参观考察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不是心领神会。其结果是,看别人的很好,做自己的很难。有的地方看别人搞一个“水镇”,回去也搞一个古城,看见江南风景如画,在北方也造江南风景,所以,全国“古城”、“古镇”,“古村”复兴,已经成为“烂尾楼“工程的潜在风险。四是围绕乡村振兴,引项目,搞流转,创产业,促招商,真是热火朝天。项目,产业与乡村振兴是什么关系,市场在哪里,是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过的。五是有些地区,各种资源条件很好,在新形势下有做好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抓手在哪里,很难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如何通过具体的项目实施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从局部振兴如何带动区域性的全面振兴,没有实实在在的办法。以上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如何把握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问题。

围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已经广泛开展起来,但总体来看,单一研究非常深入,整体研究有待加强;政策研究非常精准,区域性具体研究有待跟进;泛泛研究非常全面,针对性研究有待重视;目标研究比较深入,路径探讨有待展开;热衷于理论为理论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有待强化。如何依据各地的实践,开展理论性创新,并为制定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需要探索与创新。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迫切需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研究与探索,以此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同时,好的研究成果将有力指导各地乡村振兴的实践。本篇力求围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进行先期的理论探讨,并结合基层的实践,提出初步见解,供全国从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各地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创新的借鉴与参考。

二、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才能选择一个好的发展路径?一个好的发展路径,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体现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立足本地发展的条件,着力解决一个地方乡村振兴在特定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一个好的发展路径是乡村振兴阶段任务与发展目标,乡村振兴内容与工作形式,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具体进程。

首先,满足三大要求。其一,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是乡村振兴沿着正确道路的具体实现途径。所以,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具体内容要体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乡村建设中的伟大实践的要求;体现带领广大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道路的要求;体现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要求。其二,明确发展目标与未来走向。一个好的发展路径,就是要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未来新乡村目标的实现。以此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要考虑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其三,体现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时代担当。这个新时代就是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宏观背景是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开启了建设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国农村伟大变革的新时代,是广大亿万农民实现中国梦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新时代。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思维方法,也是工作方法,就是要树立问题意识,掌握问题分析方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问题就是矛盾。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所以,一切乡村振兴问题分析方法,就是要从分析乡村振兴面临的具体矛盾开始,制定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从而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要想找到一个地方乡村发展的好路径,就必须从寻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始。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个好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及时、准确、科学的解决一个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是乡村振兴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变化规律的反映。随着阶段性主要矛盾的变化,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的内容也要相应调整。当代或者今后一个时期,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非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个体发展与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新经营主体及其新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乡村活力与二元结构存在的矛盾等等。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表现为社会发展对未来乡村功能需要与现有乡村非乡村化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乡村向现代社会的供给内容与供给能力滞后现代社会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缓,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萎缩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治理能力的发育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需要,生态环境的优化不足已经成为人们居住追求美好生活的严重威胁。不同地方,不同的阶段,矛盾的形式、内容表现各不相同。所以,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就是要依据这些矛盾的运动及其表现,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第三,推进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是解决乡村振兴阶段性主要矛盾及其问题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具体任务,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具体内容。实践创新要注重四个环节:其一,要立足发展条件。发展条件也就是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阶段性因素。如经济发展条件表现为优势资源、市场状况、经营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等等。所以,要制定发展路径,就必须把握与研究发展条件及其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影响能力。其二,要明确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阶段性主要矛盾的表现,也是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通常,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任务将随着阶段性矛盾的转化,也随之变化。比如,一个地区乡村振兴先期主要是面临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又面临农民的组织,由此,建立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就是先期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状况及道路设施可能成为产业创新的新制约。所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工作不断深化,其主要矛盾也将有新的表现,解决这些矛盾又将成为乡村振兴路径的新选择。其三,制定具体的方案与措施。分析矛盾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有效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为制定科学的发展路径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与措施是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具体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特点,往往以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来呈现,从另外角度来看,它是实践操作的具体抓手。乡村振兴具体的战略方案应该体现以下内容:一是要准确与科学回答乡村发展的战略定位;二是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式和规划具体的阶段与战略目标;三是描绘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撑体系及其构建方式;四是制定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五是提出实施战略规划的具体有效的保障措施。具体的战略方案也要具备以下特点:可操作性,阶段目标与战略目标有机衔接;改革、创新、发展、建设的有机统一。其四,注重方法创新。一个好的战略方案,需要注重方法创新。首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提高对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次,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分析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阶段性发展变化;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及时、准确掌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通过政策措施的不断创新,使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三、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创新

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创新需要发展路径的路径创新。发展路径的路径,既是乡村振兴的主题,也是乡村振兴共同性、未来性、全局性问题的反映。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主题,同样也是发展路径创新的认识视角或者说是认识维度。乡村振兴是推进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的转型,将呈现“道路、改革、发展、建设”四大主题,这四大主题就是我们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四条主线。一切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将围绕这四大主题来展开,以四大主题为引领来构建。

(一)突出道路主题,创新发展路径。乡村振兴是带领广大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伟大实践。必须树立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农民,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要保障乡村振兴沿着正确道路前进,需要把握四大重点:一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成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集体经济基础。二是推进“五位一体”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创建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通过创建“五位一体”示范村镇,形成乡村振兴核心示范,以示范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与全面振兴。四是夯实村级基础。重点是以推进五大基础建设为抓手,铸造乡村振兴坚固的基础。其一,要有一个乡村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党组织。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的党支部,形成乡村振兴的坚强有力的组织者。其二,必须要组织起来。组成起来的基础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壮大,通过现代产业创新与运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成乡村振兴大军的根本动力。没有乡村民众的组织,乡村振兴是难以成功的。其三,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展路子。依据每个村庄各自的发展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将各自村庄建成和谐美丽,幸福美好,特色鲜明的新乡村。要有适应本村发展条件的产业支撑,不能照搬别人模式。其四,要树立、弘扬与传承“大公无私、愚公移山、团结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责任担当”的乡村振兴精神。其五,要创建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乡村经济基础。使乡村集体经济成为组织民众,团结民众,服务民众生活,创建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治理的坚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个乡村难以真正由分散向聚合,向各自为政向团结一心,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的非乡村化发展,实现农业有奔头,乡村有希望的发展目标。

(二)突出改革主题,创新发展路径。改革,在于不断调整不适应农民全面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清除阻碍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的因素,通过激发农民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目前,以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主要有: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改革传统供给,创新新型供给,构新型供求关系,以新供给满足新型需求。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乡村供给与乡村社会需求建立的供求关系,以及乡村需求与社会供给建立的供求关系这两个层面出发来构建新型供求关系。二是围绕促进乡村发展活力而进行的综合性改革。主要围绕农民的各类权利的实现为着力点来展开。在经济领域,农民的经济权主要体现财产权如宅基地、房产、土地使用、集体财产的社员共享,各类财政与社会支持农村发展的资产的集体运营与分享等。农村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各经营要素的流动与高效的市场化配置,确保农民收益的高效增长。在社会文化领域,农民的发展权主要体现在农民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农村安全的需要以及现代文化生活的需求。农村社会文化改革,就是要面向农民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配置与丰富乡村民众的社会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在政治领域,农民有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需要,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乡村的实践,促进广大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乡村治理与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农村传统村庄的变化,人口的加快流动,产业与区域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这些发展的新因素向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出挑战,必须加快打破原有的僵化管理体制与机制,重新构建治理与管理体制机制,以促进乡村又快又好的大发展。

(三)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路径。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的全面进步,农业的不断升级,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以发展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可持续发展。乡村可持续发展包涵两个方面:一是以推进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推动扶贫攻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比如,在扶贫过程中,突出扶贫攻坚的关键领域,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构建融合关联性共同发展机制,推进生态优势转变为新型生态产业优势,培育新型产业等措施来实现。二是通过构建村庄发展与自然生态、产业与农村社区,农民、个体经济组织、其他新型经济组织、政府、市场的利益协调关系,促进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民众的和谐、幸福生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其二,推动传统农村向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以推动传统“三农”向“新三农”的转型为抓手,推动以农业单一生产的农民主体向新型产业主导的多元化乡村主体转型;推动以为农民生产性居住服务的自然村庄向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农民美好生活发展目标转型;推动以单一农业资源性产业发展,向多元化新型产业创新转型。构建起市场化机制与新型乡村社区综合治理方式创新的有机结合的乡村运行新机制,以此推动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转型发展。其三,实现融合发展。一是区域融合。推进县域发展区域化,构建城乡一体,城乡互动,村镇一体,村镇互动,村村一体,村村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区域特色,区域优势,区域公共品牌,区域公共服务引领区域融合发展。二是产业融合。以传统产业功能多元化为基础,以新型产业的创新为龙头,推动产业相互融合。三是元素融合。面向新型市场,通过新型产业创新,带动产业元素、自然元素、乡村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素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四是市场融合。实现传统的销地市场向销地与产地一体化市场转型。五是科技与服务支撑融合。实现科技推广向农业支撑与服务体系产业化创新转型。其四,县域发展区域化。区域化发展必须有鲜明的区域发展特色,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有特色村镇综合经济的支撑,有配套的一体化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要推进县域区域化发展,必须加快创建特色小镇与特色村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镇、村、产业对一个区域发展共同的支撑。创新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按功能需要,实现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通过构建各自的比较优势,创建区域品牌体系,构建与不断优化区域服务能力支撑,提升创新能力与人才服务能力推动县域发展区域化。其五,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确定阶段的重点任务,通过制定乡村全面振兴时间表。创建特色村庄,形成新乡村综合服务带,逐步形成以区域带动,核心扩散,以点带面的乡村全面振兴机制。为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打造区域优势,引领乡村大发展。

(四)突出建设主题,创新发展路径。乡村建设是面向乡村发展需要,提供的资源与发展条件。乡村发展的主体是乡村居民。所以,乡村建设的一切行为要围绕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的现实与未来需要来展开。立足发展现状,着眼未来发展。注重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总体来看,乡村建设包括以下主要方面:其一,推进“五位一体”在乡村的落实。不断推进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的方式方法。探讨“农民主体”的实现形式。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与功能多元拓展,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生态系统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乡村。其二,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调整传统农村产业结构与生产结构,发展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市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通过融合创新,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三,加快补齐短板。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战略需要出发,配置相关资源,创新制度供给。通过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拓宽农民收益渠道,为农民收益提高创造条件。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备水平,构建农村现代化能力,满足农民生产与生活需要。其四,重建未来乡村五大支撑。一是创建特色小镇支撑。以新型产业创新,区域综合服务创新促进与带动区域乡村振兴。二是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支撑。通过利用与配置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式发展来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三是创建特色村庄支撑。以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服务,特色自然生态景观来推动特色村庄的形成。四是发展新型产业农民与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力发展与培育组织性、业主性、合伙性、产业性农民,形成宏大的乡村振兴的新型农民大军。通过创新人才政策,鼓励各类人才依据乡村振兴的需要,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五是创新运行机制支撑。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共享与分享、包容性增长及一体化机制创新,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使乡村发展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其五,重构乡村新型发展方式。一是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供求关系。宏观的总量平衡,创建微观的需求大于供给的产业发展态势。实现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新发展。其次,提升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强化与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功能化及其创新,保有生物多样性与发挥生态优化功能,发挥乡村在中华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宏观需求市场。三是构建区域发展新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实现城乡互动;推动村镇一体,实现村镇互动;推动村村一体,实现村村互动,由此形成区域融合一体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在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过程中,存在一个如何科学对待“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认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是乡村振兴路径的具体承载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发展路径创新的具体形式,也是发展路径的实现途径。一项具体的改革创新,可以创造一种发展模式。俗话说得好,路径千万条,模式千万种。所以,一个地方在乡村振兴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要依据各自面临的发展问题,结合发展条件来确定,不能照搬别人。这就是我们对待“模式”的正确态度。

作者:刘年艳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