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梅州以“五个起来”为导向 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实见效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5日 09:25:10 浏览量:2806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梅州市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和当地生态人文资源优势,把乡村振兴工作列为“六争六补”的重要内容,坚持高位推动、顶层谋划、汇聚合力、全域推进,以“五个起来”为导向,举全市之力,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坚持组织化为牵引,让全市上下“动起来”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营造你追我赶、勇争一流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市、县两级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考核制度,制定实施“1+2+N”政策,探索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以上年度工作推进会,市分管负责同志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开展“擂台比武”,晒成绩、亮经验、找差距、补短板,有效实现工作压力传导,推动各地各部门动起来、干起来。

今年5月,该市用两天的时间组织召开了2020年全市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其中,一天半时间为现场考察,由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带队分三组开展现场考察;最后半天召开大会,参会人员为市负责同志、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农业农村局(农办)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镇(街道、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召开如此大规模的会议,彰显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的坚定决心。

(二)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工作责任,特别是各县(市、区)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责任,使乡村振兴真正成为不折不扣的“书记工程”。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助力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村委会、理事会、监事会、农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的建设,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共管、共评。


大埔县通过发动中山大学的力量,得到中山大学校友总会的支持,募集了校友的500万资金,对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梅州乡贤邹鲁祖居和故居进行抢救性修缮;梅江区北联村以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设立党员群众让地、捐资“红榜”,激励党员担当作为、群众主动参与建设,全村党员群众“动”起来,成功打造了红色基因馆、渡口之战遗址、茅坪之战遗址、红色游击通道等红色景点,有效带动了优质农产品销售,助推农民增收。



二、坚持特色化为路径,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地级市,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李希书记“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要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特别注重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完善、活化和利用,打造了一批富有苏区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既传承了苏区精神,又带动了乡村红色旅游,让“红色”成为梅州乡村的亮丽底色。

平远县仁居镇以“红四军三进平远”为主题,加大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建设党建体验阵地,深入推进“微改造”,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焕发了老县城的新活力;五华县梅林镇以古大存故居为核心,打造“三村联动·构建八红”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梅江区西阳镇通过修复诚怡公祠等革命遗址,将北联村与周边村落串珠成链,规划建设“夜宿梅江·红色古村”旅游景区;大埔县依托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既保护了革命旧址又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三、坚持人文化为依托,让乡村文化“兴起来”

梅州立足“文化之乡”优势,加大对名人名居、历史建筑、古道古树的保护力度,通过编制旅游导览图,把沉睡资源活化利用起来,既保护文化,又开发旅游,探索出一条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借助“教授村”的美誉,弘扬崇文重教之风,积极建设高标准村级文化阵地;梅县区通过修葺宋湘故居、建设宋湘纪念公园,进一步擦亮“宋湘文化”名片,盘活了石窟河秀美山水风光和宋湘才子文化特色资源,促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弘扬“举人村”的文化传统,以“同心、同富、同美”为导向,通过党建引领,由后进村变为先进示范村;蕉岭县利用废旧老宅基地建设广东乡建馆,打造全省首个“乡愁艺术”示范交流基地;梅江区以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改善“风眠故里”环境面貌,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产业,带动西阳镇整片区域产业发展。


四、坚持规模化为导向,让广大乡村“美起来”

以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交通干道沿线、省际边界沿线、河流两岸沿线、旅游景区沿线、城市郊区沿线等“五沿”为重点,聚焦可视范围,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村居风貌管控、道路绿化、管线整理、污水治理、公共绿化、碧道建设、林相改造、文明创建等八个专项行动。

坚持先易后难、由外而内、整体推进,彻底消除可视范围内的“脏乱差”现象,建设具有客家特色和苏区特色的美丽乡村,推动广大乡村从“一村美”逐渐向“全域美”拓展。

蕉岭县围绕水系、田园、村庄三大要素,串联石窟河流域20多个行政村,打造了“寿乡画廊”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兴宁市依托古村落、古民居、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将新陂镇、叶塘镇“两镇五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平远县先行先动,推动差干、上举、仁居、八尺、石正、河头等多镇联动,开展农房外立面改造和圩镇环境整治,具有客家建筑风貌的新农村初具规模。


五、坚持产业化为重点,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梅州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和巩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一县多园、多镇一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成果。

目前全市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64个乡镇,带动农户8.49万户,其中贫困户10625户。2019年,产业园内农业总产值达到171亿元,产业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4万元至2.31万元之间。

各县(市、区)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分享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兴宁市龙田镇通过龙头企业“陈小鸽”,发展肉鸽养殖产业,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大埔县枫朗镇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带动,推动上山下村家家户户种植茶叶,年人均收入增加1600多元;梅县区丙村镇溪联村通过建设“稻鱼共生”示范基地,既推广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又搭建了集农耕文化、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平台。

来源: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简报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